有趣有用有溫度,服務溫暖卡車人!
新年伊始,一汽解放也迎來了第65個年頭。60多年來,解放一路風雨兼程,勇毅前行,不僅是為了打造“百年老字號”,更是為了振興民族品牌。現在就讓我們把目光轉回到65年前,一起回顧解放卡車的崢嶸歲月。
1949年,剛解放后的中國,百廢待興,同世界上的工業強國來比,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更別說有成型的汽車制造廠了。同年12月,毛澤東主席出席訪問了蘇聯,參觀了斯大林汽車制造廠。
當他看到一輛接一輛的汽車駛下生產線時,對隨行人員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工廠”。由此,一汽的建設被列入新中國156個重點項目之一。
毛澤東主席在其簽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中指出:“由于我們技術落后和沒有經驗,要在三年內建成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工程,不論在施工力量上的組織、施工的技術、國內設備的供應以及生產準備等方面,都將會有很大的困難。因此,中央認為有必要通報全國,責成各有關部門對長春汽車廠的建設予以最大的支持,力爭三年建成。”
籌備初期,有人提出應該像蘇聯那樣,第一個汽車廠叫“毛澤東汽車制造廠”,因為蘇聯的第一個汽車廠叫“斯大林汽車制造廠”,也有的人提出叫“新中國汽車制造廠”。但毛主席只同意叫“第一汽車制造廠”,他說,“我們很快還要有第二,第三個。”
1953年7月15日,總投資5.94億元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在長春孟家屯附近的一片田野上舉行奠基典禮。東北局第一副書記、東北行政大區第一副主席林楓,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黃敬,東北總工會主席張維楨出席奠基儀式。
那時候都是一邊建設,一邊學習。冬季天寒地凍,建筑工人的手凍得跟蘿卜似的,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夏季酷暑難耐,蚊蟲叮咬,可沒有一個人喊疼。
每到晚上,夜校燈火通明,學習氛圍異常濃烈,大家全神貫注地學習汽車制造和管理知識。艱苦的環境造就出了解放第一代創業者鋼鐵般的意志,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制造廠就這樣在短短三年時間里拔地而起。
原一汽副廠長范恒光老人在回憶起一汽建廠的那段日子時,仍然難掩激動:“我在前蘇聯斯大林汽車制造廠學習回國后來到一汽工廠,覺得這里比斯大林汽車廠更美、更壯觀。尤其是中央大道兩邊的房子,真是氣派。”
工廠已經建好,車輛也即將下線,現在只面臨一個問題,給產品起個什么名字呢?有人建議應該把一汽的產品命名為"毛澤東號",但毛主席欣然拒絕了。他說,要我起名字可以,你們先提供一些預選方案來。
最后,毛主席從解放、勝利、前進等無數應征的名字中選定了“解放”。從此,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字被中國千千萬萬人銘記。現在刻在解放卡車車頭上的“解放”,便是來自毛澤東親筆所題的《解放日報》中的“解放”二字。
又一個三年之后,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卡車CA10正式下線,引擎的轟鳴聲,標志著中國結束了不能自己造車的歷史,之后解放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解放卡車的崢嶸歲月——萌芽篇:初露鋒芒》將帶你繼續“憶解放”。(文/卡家號:魚快卡車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