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重慶鐵馬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隸屬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始建于1941年,其前身為豫豐紡織機械廠。1953年改為國營重慶空氣壓縮機廠,1955年轉入軍工行業,2001年改制為重慶鐵馬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在鐵馬轉入軍工行業之后,利用自身優秀的人才儲備進行反向測繪工作,在后期國家需要大量購置軍車的時重慶鐵馬便開始了自己的造車之路。
當時模仿的是西德奔馳的NG系列重卡,重慶鐵馬將主要的駕駛室和車橋部分仿制后,又從德國進口了道依茨風冷發動機和采埃孚變速箱,最后成功制造出了當時的鐵馬2026A重卡。
本文為大家介紹的是鐵馬后期生產的車型,這些車以前是在國內某油田進行服役,在退役之后經過翻新,做成了移動的景區旅居車,車輛主體保存的還算完整,沒有太大的改動,在車上有很多可點之處。
重慶鐵馬的駕駛室是直接模仿奔馳NG80駕駛室設計的,前面的進氣格柵都能和奔馳NG80卡車通用,這一代的造型我們可能并不陌生,它在北方奔馳重卡上生產過很長時間,改進過多個版本,是一代經久不衰的駕駛室。
因為是后期版本,所以前進氣格柵用的是奔馳SK重卡的造型,在北奔上亦是如此。鐵馬重卡的風擋玻璃和雨刮器位置均與奔馳NG80重卡相同,為了適應當時油田所處的沙漠環境,這輛車還帶有一個頂置的獨立空調。
粗獷的大鐵杠是當年特種車該有的風格,上面沒有任何花里胡哨的造型,就是一個四四方方的鐵疙瘩,在郊外,耐用才是硬道理。
保險杠兩側的車燈開槽也非常的簡單,主車燈因為不是原裝的所以四周有很大的縫隙,這么多年的車了想把原車燈保存下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鐵馬的車燈用的是H4型遠近光一體式的車燈,采用鹵素光源,有很多車到后期都是再改上一個氙氣車燈,不然晚上亮度真心不夠。
側面的造型與奔馳NG80也基本相同,包括腰線、車門內的造型以及翼子板。
主駕駛用的是液壓減震座椅,里面是可以調節液壓阻尼的減震器,駕駛員可以根據自身體重來對阻尼器進行調節,來達到最佳的減震效果。
離合器還不是現在常見的氣壓式離合器,用的是技術老一些的液壓離合。
這個鐵馬的內飾和奔馳NG的內飾可以說是完全一樣,不管是儀表的排布,還是造型,甚至手剎的位置,一模一樣。其實鐵馬就是將產品對奔馳NG系列重卡做了一次復原,只是方向盤不大一樣。
鐵馬的儀表臺也是模仿的奔馳NG重卡,但是它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進,比奔馳能多顯示一個電瓶電壓。儀表的供應商來自CAIC成都航空儀表公司,質量還算硬,現在打火的話儀表可以照常工作。
簡潔易懂的雨刮器操作桿。
按鍵都是分布在儀表盤的四周的,這么長時間按鍵都酥掉了,按下去有些也不工作了。
車內是一個三座的布局,中間的座椅在不用的時候可以放倒,車內為凸地板結構,內部空間不是很大。
車內布置了兩個臥鋪,寬度都不是太寬,上臥鋪放下后兩個臥鋪的休息條件都很一般。
這輛鐵馬重卡并沒有使用道依茨風冷發動機,而是采用了后期版本的杭發WD615機器,帶增壓的,最大馬力290匹,使用這款發動機的主要原因還是考慮到機器的經濟性和維修保養問題。
變速箱匹配的是采埃孚5S-111GP,是一款雙H閥9前進擋(包括C擋)1倒擋的變速箱,在德國奔馳、北方奔馳上都有使用,其質量可靠,操控性好,品質優異。
車輛的驅動形式為4×4,前后橋均采用了奔馳技術的輪邊減速橋。車橋來自重慶大江,該公司和鐵馬一樣隸屬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該車采用20寸的無孔輪輞,為提高車輛的通過能力,匹配的是16.00R20的米其林輪胎。大尺寸輪胎使得后橋只能安裝一個輪胎,但是車輛通過性有非常大的提升。
油箱還是用的鐵質的,在外側帶有護欄保護,上面做了一個平臺,用來承托上面的上裝。
儲氣筒也是鐵材質的,大梁左側的電瓶已經移除,現在看起來空蕩蕩的。
重慶鐵馬現在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這個技術老舊的品牌不再適應新時代的潮流,但是它在祖國國防和國產卡車技術支持方面卻是功不可沒的,重慶鐵馬仿制的奔馳橋在國內遍地開花,早期生產的2026重卡也承擔起了一部分火炮運輸的任務,對于這樣一個品牌,留給我們更多的可能是念想和情懷了。(文/卡家號:SCANIA140)